查看原文
其他

垃圾分类出新招,“拾荒江湖”起风波

安徽日报 2022-03-22

随身携带大喇叭,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,寻找有价值的废品;傍晚时分,可能会拉着比自己还高上几倍的货物往返的据点。


看起来“脏乱差”的回收站里,装着“拾荒江湖”。


在江湖中生存,有人靠体力,有人靠智慧,也有人靠运气,当然也有人靠胆量。而眼下,垃圾分类已以一种猝不及防的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。《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正在征求意见;《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》3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


“拾荒江湖”遇上“垃圾分类”,身处其中的“拾荒者”们,发生了什么变化?江湖是否依旧生生不息?



谁也没有想到,曾经的“拾荒者”余朝风和王翠兰夫妇,借着政策利好、积极拥抱垃圾回收的蓝海市场机遇,将废品站变成了社区分拣中心N.009,脚蹬三轮车也换成了大卡车。


余朝风在卡车上整理纸箱,这些可回收物每天傍晚运至区分拣中心。何珂 摄


被“收编”的废品站,目前合肥市蜀山区共有35家,在一定程度上,促进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“两网融合”。目前,蜀山区正在打造区级综合分拣中心、社区分拣站、小区定点回收服务、人员上门服务的四级服务平台,其中,被“收编”的废品站就是社区分拣站。


一些曾经的“拾荒者”,经历培训、衣着整齐、分类规范,可以完美完成二次分拣。随后,废品将送到区分拣中心进行细分、压包、粗加工。最终可回收物将送去纸厂、铸造厂等进行重复再利用,而有害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处理厂,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。


合肥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内,工作人员正进行二次分拣。高博 摄


 “叮,您有新订单!”手机App发出提示后,王翠兰别上胸牌,佩戴好白手套,按照约定时间驱车赶往居民家中回收废品。分类、称重、计算价格、打包运输,一系列流程麻利且专业。“固定站点+移动回收”“线上预约+线下即收”的双轨道模式,有望实现可回收物全品类应收尽收。

 

站点门口停放着收废品的车辆,居民家中线上预约,工作人员即可上门回收。朱卓 摄


“捡破烂”看似是一种低端、肮脏的,人人避而远之的行为,但它在城市垃圾处理里,曾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
2011年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》中提到:“…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、改造标准化废旧商品回收网点,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,对拾荒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。”


2016年《商务部等6部门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》中指出:“……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,充分利用拾荒人员、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,形成稳定、高效、安全、便捷的回收渠道。”


而去年底,零点有数发布的《强制垃圾分类前后拾荒者生境研究报告》显示,目前国内以及各城市的垃圾分类相关政策规定多作用于居民、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、城市环卫清运系统、垃圾处理终端等重点主体上,相对而言对于拾荒者与其构成的非正规垃圾处理体系较少关注。


芜湖市梅园小区内,一位大爷经过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。何珂 摄


有声音认为,捡破烂就是捡破烂,不是垃圾分类,垃圾分类的本质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,而捡破烂顶多是一种谋利行为。也有不同意见认为,应该将拾荒者纳入垃圾分类回收体系,通过规范化管理,让拾荒大军的经验和能力在新政下继续发挥作用和价值。毕竟,重建一套排除民间群体的废品回收体系将浪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。


曾经的“拾荒者”、如今的社区分拣中心工作人员王翠兰,几乎每天都会利用短视频软件记录生活,不管是吃饭,还是收废品,在她眼中,都是自己的美好新生活。


 

繁华的城市有梦想,也制造无常,“拾荒者”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……

 

监制:顾群 杨飞

拍摄/文案:何珂 朱卓

视频剪辑:王珂

编辑:陈树琛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